三亚最美农民工候选人厨师王浩从谋生到热爱与灶台相伴18年仍未厌倦
三亚最美农民工候选人厨师王浩从谋生到热爱与灶台相伴18年仍未厌倦
“以前是因为谋生,现在是因为热爱。”从事厨师工作至今18年,王浩的内心早已起了不小的变化。
出生在农村家庭,年轻时为了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照顾家人,王浩成了厨房学徒。往后的日子,纵然辛苦,但王浩始终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从砧板主管、厨师长、行政总厨,他步步向上、稳稳向前,无需再为生计发愁。面对厨房的方寸天地,日复一日地灶火“烘烤”,王浩并没有心生倦意,反而激起了更大的热情。研究创新海南菜新品、烹饪培训、烹饪比赛,王浩不再只是局限于厨房,他希望可以为传承手艺、推广海南菜作出一些自己的努力。
换装、净手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在王浩看来,这是对职业的敬畏,更是对顾客的尊重。一切准备就绪,灶火燃起的那一刻,王浩就沉浸在了其中,铁锅紧紧握在他的左手,随着手腕的抖动,铁锅在火上灵活游走,食材在铁勺的带动下,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道菜便完成了,整个过程如此快速、熟练。
此时的游刃有余,是18年岁月磨炼而出的。19年,王浩出生在海口,对于当时农村家庭孩子而言,外出打工几乎是民工厨师选择,王浩的姐姐初中毕业后便外出务工。而高中毕业之后,王浩也决定去打工。“当时家里人让我去当保安,我没去,就想着学门手艺,谋份生计。”那时的王浩,对未来充满忐忑。
2005年,王浩来到五指山,在一家酒店厨房里做起了学徒。刚入行时,王浩看到前辈们展现刀工和烹饪技法时,心中非常羡慕,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学好这门手艺,和他们一样。而干厨师这一行,没有捷径,唯有勤学苦练。
“其实是很辛苦的,但当时年轻,再苦再累,回去睡一觉,第二天又好了。”王浩说,做学徒学手艺肯定是要吃苦的。那时,心里想的就是多学点,夜深人静时,脑子里都会反复回忆菜品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将近2年后,王浩结束了学徒经历,来到陵水一家酒店成了砧板主管。凭借着好学之心和试菜能力,在长期坚持后,王浩跳槽到了更好的酒店。随后,辗转海口、琼海、万宁等地多家酒店、饭店学习锻炼,做过厨师长、副厨师长,24岁时,王浩已经成了行政总厨。
靠着勤奋努力,王浩的烹饪技巧也逐渐得到了认可。2013年至2015年期间,他三次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保障工作服务,多次为外国来宾服务,受到一致好评。王浩还参加了许多烹饪比赛,获得过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专业组中餐热菜“金”、海南省职业技能大赛(普厨师)中餐热菜项目“特金”等众多项称号,“我喜欢参加比赛,因为这些比赛能够不断提高我的烹饪技术。”王浩说。
尽管早已练就一身厨艺,但王浩丝毫没有闲下来,依旧忙碌在民工厨师线。“对于我来说,厨师已经是我热爱的一份事业。”王浩希望做得更多。他不断学习,听取顾客建议,吸百家之长,融自己所短,创造了许多颇有特色的海南菜新品。
“海南菜偏淡,我们考虑到一些外地游客、以及年轻人的喜好,在海南菜带皮小黄牛中,加入了海南特色黄灯笼辣椒,这道菜有了辣度,非常受欢迎。”王浩说,“再比如,我们借鉴黑椒牛肉做法,用黑椒做牛腩,先用牛腩带汁蒸4个小时,再放入冰箱定型,最后烹制上桌,也是一道受大众欢迎的菜品。”
这些年,王浩研究出了低温慢煮小青龙佐豆酱、御香加积鸭、福满文昌鸡、黑椒脆皮三椰牛腩等多个创新海南菜品。王浩对海南菜有个定位:海南手艺菜,就是用纯手工的方式,采用最本地的、新鲜的原材料,经过一定改良,让海南菜符合更多人的口味,被更多人接受。
王浩也更多地走出厨房,走向学校,接受三亚学院邀请参加琼菜技艺进校园活动,授课班级;走向社会,参加农民工中餐热菜培训,培训他们对制作菜肴、切配、烹炒、火候、烹调时间的掌握。“我就是跟师傅学的,我们这个行业要发展,就必须要传承下去。”王浩说。
如今,王浩已经是注册中国烹饪名师、荣获海南第三批南海育才项目“南海工匠”、海南省职业技能大赛“民工厨师指导教练”、海南自由贸易港“E类人才”。他对烹饪的热爱,依然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