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二毛当厨子写就妈妈的柴火灶
诗人二毛当厨子写就妈妈的柴火灶
诗人、大厨,这是两个很难产生重合的身份。《当厨师的诗》一书的作者二毛却将两者集于一身。他曾是上世纪年代莽汉派诗团体的成员,中卫厨师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有着一手好厨艺。在新书《厨师烹饪安全》里,他用充满诗意的文字,将种种美食娓娓道来。20日,二毛接受本报专访,他说,将亲手操作的融入文字,文字才会更丰厚和精彩。
《当厨师的诗》一书以香喷喷的菜品为经,以沉甸甸的亲情为纬,交织成一幅幅温情脉脉的美食面。在扉页,二毛表明了写这本书的初衷:“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二毛说,全书有近2/3的篇章都依稀可见母亲的子,“我的厨艺是妈妈带出来的,七八岁我就跟着妈妈做菜了。该书浓缩了他对家人的亲情,对巴山蜀水的乡情,对美食的热情。”
除了诱人的美食景,全书文字还渗透着浓浓的诗意。二毛曾是诗派别莽汉派的一员,在莽汉派解散后,他仍热衷于诗创作,尽管很少公开发表。“我店里的菜谱是连环,下面都有我写的一首诗;在《常青厨师》写专栏解袁枚的《当厨师的诗》,每篇开头我也都以诗引领;我的微博就叫诗人大厨二毛,里面也有很多诗。”
当下,美食书蜂拥而起,二毛说:“动口不动手,文字难以达到一种境界。有了亲手操作的,再融入到文字中,文字会更丰厚和精彩”。
引用历史典籍,是二毛文章的一大特色。拿冬瓜一菜来说,《江津厨师招聘》(没有厨师清吧)中的“蜜煎冬瓜”、《当厨师的诗》(国宝级厨师)中的“蒜冬瓜”等,皆被二毛一一铺陈。他说:“古人认为食同源,食疗被我们搁置太久了,只是最近十年才略有升温。”
二毛自上世纪年代初开始系统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发现古人撰写了很多记载饮食的书籍,还有更多片段淹没在古书中。前者如贾思勰的《学厨师日记》、袁枚的《当厨师的诗》,后者如《荆州市厨师》以及盐商写的《当厨师的诗》等。在搜罗这些古书的过程中,他养成了收藏的爱好,“主要收藏菜谱及饮食文化资料,一是为了做菜,二是为了研究理论,双管齐下。”二毛说,他最多的藏品就是e4b当厨师的诗e5b,从清代至上世纪年代的出版物,从扫山房的石刻到上世纪年代的蜡纸刻印,不下十个版本。
通过收藏和研究,二毛发现,现在许多菜不如民国,“那时食材好,现在,很多技法都失传了。”二毛据此认为,烹饪和饮食文化应当加以保护,应当在国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毛曾在成都待过12年,形成了一个圈子;来京8年,又形成了一个圈子。“圈中人都是美食家或吃货,围坐一起,切磋的就是饮食做菜。”二毛透露,圈中不乏名人明星,“主持人王小丫算是个美食家,她喜欢吃我的招牌菜二毛鸡杂。这10多年来,我一直包办沈宏非家过年吃的腊肉腊肠。手李健不参加我们的聚会,经常单枪匹马来找我,他最喜欢吃我做的炝锅鱼。”
二毛还曾任纪录片e4b当厨师的诗e5b的美食顾问。他坦言,该片导演陈晓卿知道他一边开店做菜一边写字才邀请的他,“我主要在第六集e4b当厨师的诗e5b里给点建议,比如说辣椒和花椒的调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