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长假启东日报记者登上雪龙号揭开“海上科学城”的神秘面纱
这个小长假启东日报记者登上雪龙号揭开“海上科学城”的神秘面纱
“雪龙号”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它充满了神秘色彩。殊不知,这一服役25年、完成30多次极地科考任务的“大国重器”,却与南通和启东颇具渊源。4月21日,经过长达1天、3.8万多海里的风雨兼程和冰雪考验,“雪龙号”顺利抵达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4月30日厨师先学什么厨师炒豇豆登上享有“海上科学城”美誉的“雪龙号”科考船,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说起“雪龙号”与咱们启东的缘分,那不得不提一个人-k22秦冬雷。今年岁的秦冬雷,是惠萍镇鸿西村人,曾供日照学厨师。 厨师培训班苏州领导找到他,“愿意去南极吗? ”秦冬雷一口应允,义无反顾地踏上“雪龙号”当起了厨师,这一去就是六年多,而他也从一名普通的厨师升职为厨师长。
巧的是,登船当天厨师有多难了“雪龙号”的船长-k22朱兵,他是我们南通如东人。登船后,我们首先来到船长室,见到了正在值班的船长朱兵。今年岁的朱兵,来自如东县丰利镇,投身极地科考研究已有20年,2016年起担任“雪龙号”船长。两年里,朱兵指挥“雪龙号”完成了3个航次的极地航行-k22两次南极、一次北极。
在朱兵的带领下,我们登上驾驶室。“雪龙号”的驾驶室位于艏楼的最上一层,驾驶室留给我们三个突出印象:野特别开阔,前后左右达到了0度野全覆盖;面积特别大,几乎是相同吨位船舶的3倍多;位于船艏,而不是传统的船艉。
“雪龙号”是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船艏、船艉均可破冰,驾驶室前后左右全方位的野,自然是为了在前进破冰和后退破冰时,便于船长指挥。
驾驶室位于船艏,船员和科学家的生活区也在船艏,而不是机舱上方的船艉,这既是为了便于操作、驾驶、破冰,也是为了给长期生活在船上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驾驶室主要分为四个区域:前排正中的驾驶台,前排左舷由几张沙发围合的会议区,中部的海室、后部的通讯机房。朱兵逐一向我们作了介绍,平时航行时,不需要船长操心,他本人不用登临驾驶室“发号司令”,驾驶室里只有一名驾驶员和一名水手值守,驾驶员发出指令,水手执行。只有在实施破冰作业和穿越西风带时,船长才必须亲自操作,查阅海,接收天气与海况预报、冰情预报。这时,考察队临时党委和指挥部成员都会集中到驾驶室,进行重大决策。船长本人也是临时党委和指挥部成员、重大决策的参与者。而在作出破冰与穿越西风带的重大决策时,船长不便离开驾驶室。临时党委和指挥部的会议便搬到了驾驶室。
离开了高大上的驾驶室,在船上走一走、瞧一瞧,我们发现,其实雪龙号并不是看起来的那么“高冷”,而是处处透着家的温馨。
在长达近半年的时间里,“雪龙号”航行在浩渺的大海上,就像一个远离尘世的小社会。船上活动空间有限,生活也比较单调枯燥,队员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尤其是南极科考海上航行时间长,期间要经历西风带的剧烈摇晃,以及南极的漫漫极昼,这些对船员、队员的心理和身体都是一个巨大考验。
工作之余,如何给枯燥的生活,增加些乐趣呢?其实,雪龙号就像是一个“微缩版”的小镇,除了必须的生活设施外,分布在不同楼层的“微型”篮球场、“海景”健身房、“海水”游泳池、乒乓球室等一系列休闲娱乐场所,都是队员们经常光顾的区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船舱的一至六层都配有直达的升降电梯。电梯不大,可以容纳四五个成年人一起乘用。
想像一下,穿梭在大海星辰中,海浪拍打着船舷,拉开健身房的窗帘,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眼前是烟波浩渺的海水,这可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待遇哦!惊叹之余,我们仔细地环顾了位于B1层的迷你健身房,跑步机、椭圆机、哑铃等健身器械应有尽有。如果这还感觉不过瘾,可以来到位于B2层的游泳池、房来一个运动spa,放松身心。但比起普通的室内游泳池,想在这儿游泳,你可得有“两把刷子”。由于空间所限,“雪龙号”上的泳池并不宽敞,但水深却足足有两米,站在游泳池旁往下探脑袋,一阵晕乎。陪同我们参观的谷龙成说,这游泳池所用的水,都是从洁净的大海里新抽取上来的海水,可谓“天然海水”游泳池。在泳池隔壁,是一间只能容纳三四个人的汗蒸房,游泳上来后,蒸一蒸,去去湿气。
在船舱的B2层,还有一个微型的篮球场,地上铺着土黄色的木地板,篮球架、篮筐、木地板、记分牌,一应俱全。“雪龙号”上的年轻船员不少,工作之余,大家邀约一起,随着大洋上一起一伏的涌浪,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倒也乐趣无穷。
在船上里里外外参观一圈后,已是临近中午。这一回,启东人秦冬雷没有“放”我们走。拿起不锈钢餐盘,我们在“雪龙号”上“蹭”了一顿饭,享受一下船员的待遇。
“雪龙号”上的厨师长秦冬雷,也是者们的老朋友了。采访当天,正好轮到“秦大厨”值班,我们也得以品尝到了家乡厨师带来的“雪龙大餐”。炒豇豆、炒空心菜、红烧排骨、老母鸡汤……三菜一汤色香味俱佳,大家伙儿吃得意犹未尽,个个“光盘”。
我们注意到,平方米见方的厨房里,烤箱、蒸炉、炒炉、电子秤、微波炉、电磁炉、绞肉机、搅拌机、压面机、电饼铛、豆浆机……一应俱全,在显眼的位置都标识了“不能使用明火”等字样。除了不能用明火,别的跟陆地上的酒店厨房没有区别。“我们不少菜都是蒸的,怎样让队员们吃得营养又健康,确实得动动心思。”在厨房间忙碌着的秦冬雷说,每次登船起航,大家伙总是互相打趣,担心自己吃胖了。
“今天有炒豇豆、炒空心菜,这要是在外出航行时,可是最珍贵的菜了!”秦冬雷说,绿叶菜保鲜时间有限,多年经验表明,当船航行到一周左右时,绿叶菜就存放不住了,保存时间比较长的就是萝卜、土豆、大白菜,以及玉米、藕片等一些速冻菜。接下来,当萝卜、土豆、大白菜逐渐变坏后,船员们就只能靠荤菜和速冻菜度日了。“在陆地上生活,根本不可能理解长期吃不到绿叶蔬菜的痛苦。”每次从上海出发,到达南极前船会在澳大利亚进行补给,那几天吃上新鲜蔬菜的日子比过年还开心。但是吃不了几天,大家就又回到吃速冻食品的日子。
“发豆芽,做豆腐,是船上的前辈们想出来的法子,也一直沿用至今。”即便食材单调,作为厨师秦冬雷还是要绞尽脑汁变出点花样,尽可能让科考队员有食欲。为此,秦冬雷和船上的厨师们一直保持着自行发豆芽的传统,“在那些没有绿叶蔬菜的日子里,豆芽是最鲜美的食物,就算是拿肉来换也没有一个人愿意。 ”他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一路上要发300多斤的豆芽,可以在仅剩大白菜、土豆时,让队员们吃到肉类以外的食物。